986年,宋军兵分三路北伐辽国。杨业作为副将跟随主将潘美率领一支部队出征山西。
杨业就是传统评书《杨家将》里的金刀令公杨继业。潘美就是评书里的大奸臣潘仁美。
潘美、杨业这一路军是策应部队。主力部队由大将曹彬率领。结果曹彬指挥失误,致使主力部队大败而回。宋太宗只得下达全线撤退的命令,让潘美、杨业放弃新占领地区赶紧撤回国内。但他又不甘心空手而过,让他们顺便把新占领区的百姓带回来。
在古代,人力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。打仗、生产、筑城、运粮……都需要人。
想当年皇叔刘备荆州败退还带着百姓一起走,不是出于仁慈,而是出于备战的需要。百姓跟着他走也不是出于自愿,而是有军队拿刀逼着,不得不背井离乡。
但是百姓随军行军,行军速度就慢很多。
辽军打败了曹彬,立刻调转马头杀向山西,追杀潘美、杨业这支宋军。
潘美、杨业这支军民混杂的队伍想跑是跑不掉的。辽军以骑兵为主,很快就会追上来。
潘美召集军事会议商量对策。
当时参加会议的,在史书上留下名的有监军王侁[shēn]、将军刘文裕以及潘美、杨业。
监军相当于政委。能担任监军的人都是皇帝非常信任的人。监军的任务就是代表皇帝管理军队,权力非常大。王侁是文官,不是武将,但他的意见没人敢轻视。
刘文裕是个武将,并且是个外戚,跟皇帝是亲戚,虽然职位比潘美低,但说话也是很有分量的。
在会上,杨业首先发言。他建议找个地方打伏击,赶走辽军再接着走路。
王侁不同意。
王侁觉得这仗打得太窝囊,胜军之时接到撤退的命令,还让辽军跟在屁股后面追。他让杨业带一支军去搞辽军一下子,让他们知道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。
他们这支部队出征山西以来每战必胜,打得辽军屁滚尿流,连克四州之地。这四州是燕云十六州中在山西境内的四州。如果不是宋太宗下令撤军,他们能一鼓作气打到幽州,把全部十六州都收回来。
王侁觉得没必要害怕辽军,要打就堂堂正正地打,兵对兵将对将地打,打得他们心服口服。搞伏击属于偷鸡摸狗。
将军刘文裕赞同王侁的意见,。
杨业说辽军当下势头正猛最好还是避其锋芒。我们现在的任务是掩护百姓撤退,派弓箭手在谷口据险阻击辽军争取时间也就是了。
王侁讥讽杨业贪生怕死。你不是“杨无敌”吗?辽军见你就跑,怎么现在还没见到辽军呢你就准备跑了?
杨业羞愤难当,说你要这样说那我领兵去战辽军。
在王侁和杨业斗嘴期间,潘美一直沉默不语。
他也许同意杨业的意见,但不好驳王侁的面子。他是司令,王侁是政委,他俩是搭档。他怎么好意思驳搭档的面子?另外潘美虽是当朝一品,职位比宦官王侁高得多。但是王侁是钦差大臣、皇帝的红人,有先斩后奏、临阵换将的权力。潘美对王侁心存顾忌。
何况还有一个大将刘文裕支持王侁的意见。当时的票数是二比一。
潘美默认了王侁的意见。
潘美不说话,杨业只得领军出战。
临走时杨业和潘美约定:我此战必败。请务必在陈家谷的谷口设下伏兵。我败退到这里时,你袭击后面的追兵,帮我脱身。你们在谷口设伏,即使不能反败为胜也多少能救回些残兵。
潘美点头应允。
杨业领兵前去迎敌。潘美按照约定在谷口设置了伏兵。
但他们一直等到中午也没等到杨业。王侁派人登高远望,什么也没看见,“以为契丹败走,欲争其功,即领兵离谷口。”“美(潘美)不能制”。
他们的任务是护送百姓撤回国内,阻击和伏击追兵只是完成任务的手段,把百姓安全送回国才是大功一件。王侁争功心切,不等杨业回来便先行一步。潘美虽出言阻止,见王侁不睬也只得做罢。他磨磨蹭蹭往南走,希望等杨业追上来,没想到等到的是杨业战败的消息。潘美担心辽军追上来挥军疾行。
再说杨业,他和辽军力战一天,最终力不能敌,败退到谷口。结果在谷口不见一兵一卒接应,杨业“即拊[fǔ]膺[yīng]大恸”,拍着胸口大哭。
杨业被辽军追上俘虏,被俘后誓死不降,绝食而死。
事后,宋太宗追认杨业为烈士,追封为名誉太尉,并把他的儿子杨延昭等升了官。
王侁被撤职流放。潘美因为负有领导责任也被降级使用。
杨业死后他的儿子杨延昭、孙子杨文广也都成为抗辽名将。后世将他们祖孙三代的抗辽事迹,演绎成“杨家将”的故事,广为传诵。
但是《杨家将》是小说,很多东西于史无据。像佘太君、穆桂英、杨宗保、杨排风等人都是杜撰出来的人物。穆桂英挂帅、十二寡妇征西等都是杜撰出来的故事。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
对于杨业之死,《杨家将》的版本更深入人心。奸臣潘仁美(潘美)儿子潘豹跟杨业的儿子杨七郎打擂台,结果潘豹被杨七郎失手打死。潘杨两家于是结下杀子之仇。潘仁美利用职权陷害杨继业(杨业),故意让杨继业去送死。杨继业出战,在陈家谷遭到辽军伏击,被困两狼山。杨七郎突破重围去找潘仁美搬救兵。潘仁美不但拒发救兵还公报私仇杀死杨七郎。杨继业等不来救兵,在绝望之中碰李陵碑而死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