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是,一堆高级官员与皇帝、宗室一道,商量新帝年号问题。
这是一个难题,曾经有过一千多年皇帝换年号比换老婆还勤快的岁月,其中还包括大分裂时期,同时存在数个国家,它们每个国家都有一套年号。想不重样,实在太难了!
年号当然要起个好听的、有吉祥喻意的,但是常用汉字三千,有吉祥意思的也就那么多。排列组合的方式当然多,但是有些语句不通顺,也不能用。
礼部等处与有关部门、人员,讨论了两个月了已经,还是没有定论,今天,接着讨论。
大臣们进行了初步的筛选,首先,把历代年号列出来,这个不可以重样,然后再对吉祥字号进行排列组合。再择出若干年号,等候皇帝挑选。
胤礽在某些事情上还是龟毛的,已经否了两次提案,把礼部折腾得不轻。
这一回,是必须尽快定下来了。定了这个,礼部还得干别的事情,比如,拟一拟先帝家后宫要升职人员的嘉号,再比如,拟一拟皇帝家小老婆的封号,又比如,皇帝要给某些弟弟升一升,给他们个王位,那又得再拟嘉号。
通常情况下,年号里含个“正”字啊、“永”字啊、“安”字啊、“元”字啊、“大”字啊、“至”字啊……真不幸,这些字由于使用频率过高,几乎各种组合都用过了,想有创新,还是符合皇帝心意的创新,太难了。
大家拿出考科举的精神来继续钻研,又拟出了一堆的年号,什么“祥瑞”啊、“大正”啊都出来了,看得胤礽眉头一耸一耸的想骂娘,这都是些什么年号啊?
最后,皇帝同学挽起袖子,亲自定下了一个年号“长泰”。官方解释是:咱们不玩虚的,目标就是长长久久地国泰民安。皇帝口头:“蒙元之时,国号响亮,年号至正,国运不过百年。何也?不恤民!朕非如此主,国以民为本。”
皇帝内心:我正得不能再正了,不用表白。
行了就是它了吧,咱们也不想折腾了。当下准备诏书,准备铸钱的模具,准备正旦朝贺等等。
这时内务府也适时禀告:“先帝之遗妃,惠妃、宜妃、德妃、荣妃待改元后迁居藩邸,各人随侍之太监、宫女亦拟定名单。宁寿宫各处房舍已整修完毕,只待搬迁。”
胤礽点点头:“知道了。”
—
皇帝发了善心,弟弟们大多数是高兴的,先帝遗妃们大多数是高兴的。
除了某些人。
没儿子的没念想了,没说的,住寡妇集体宿舍去了。这有儿子的,心里也不好过。
比如良嫔。
搁了你,你也别扭啊。惠妃是谁啊?康熙的小老婆、允禔的妈,这话不假,可她还有另一重身份:允禩的养母,良嫔几十年的上司,现在级别还比良嫔高。
好么,自己生的儿子,还没受过儿子媳妇的供奉呢,又让她横插一脚。
要说良嫔心也不坏,不是非要让儿子赶惠妃走,如果没有惠妃,老八不一定能得到那样的培养,老八结识的很多人,都是因为老大。
可这问题它是这样的,如果是良嫔自己说,唉呀,你儿子判了无期徒刑,你没地方去,留在宫里怪尴尬的,你养过我儿子,你到他那里住两天吧,反正我现在也出不去。人情是自己做出来了,还带上一点点自豪感和优越感。
现在呢,都没人问过她的意见,就把事情给决定了,良嫔能不郁闷么?
这家伙好么,等自己能出去了,儿子家里已经有一个婆婆了,自己算什么呢?旁人出宫吧,都是由副转正,自己这出去,还是副的!
不带这样欺负人的!
可皇帝就是要这样欺负你,你还能怎么的?良嫔亏都吃了,只好表现得大度一点,有些话连亲儿子都不能说得太明白,只好往肚子里咽了。
这个时候,也没什么人关心她的感受了。允禩夫妇倒是来看过她,并且承诺,三年后,良嫔出来的时候,一定尽力侍奉,话里话外的意思,您就是晚出来一点儿,也是我亲妈,不会让您受人辖制的。
良嫔还要说:“惠妃对你不错,咱们得有良心。”
除此之外,惠妃也过来表示了感谢,良嫔也笑着说:“您养了他这么些年,他侍奉您还不是应该的么?”
除此之外,再没人关心这事儿了:大家各有前程要奔。
在宫里呆了几十年了,多少攒下了一些家当,大多数是要打包走的,当然,有一些也是要赠人的。相熟的还没有离宫的人、身边侍奉的人,最主要的不能忘了某些中心人物。
比如新君一家子。
皇后是这个帝国的女主人,她不会缺了好东西,但是心意还是要有的,必须备一份大礼,在她正式典礼的时候送出。大公主乌云珠小朋友,虽然还没有正式封号,谁也不能看轻了她。对她好,也是给她父母一个好印象。弘晰的妻子是外孙女儿,也可以留一点纪念品。
对了,到了儿子那里,给儿媳妇、孙子孙女儿的见面礼也不能忘了啊!
哎呀,还有最大的一件事情:大家是要等过完元旦,皇后的册封礼过了之后才能搬出去的。咦?我的礼服呢?
四妃的地位崇高,资历老、地位高,贵妃还没她们入宫的时间长呢,底下的就更不用说了,她们又都有儿子,有她们带动,整个东西六宫,一片闹腾。更戳阴暗人士的肺管子了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